2008年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课题简要说明

作者:科研处发布时间:2008-10-18浏览次数:242

 

一、课题名称:广东省金融深化与城乡金融协调发展的路径和对策研究

二、成果形式:本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形成包括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阶段性成果包括在核心期刊发表3-5篇论文、以及2篇调研报告。最终成果以研究报告的形式提供,主要是根据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性建议报告。

三、简要说明: 当前我国经济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要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广东省的经济改革同样也面临这样的重大问题。然而,农业的发展需要资金的支持,也就是需要金融发展的支持。所以,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便是实现城乡金融协调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当前,农业产业化除了存在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需要和农产品加工增值程度低等问题外,最主要的问题是资金短缺。一方面是国有四大商业银行收缩农村市场。另一方面是农村资金大量流失。

    城市地区凭借先发优势,拥有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充分调动金融资源使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农村区域由于金融资源利用效率低,经济发展要素无法发挥作用而导致经济严重滞后。这是资金大量从农村流向城市的部分原因。尽管金融深化不是导致资金流动的首要因素,但金融深化已经证实了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而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非均衡发展是不可避免的,进而会产生区域差距、收入差距。所以,我们可以推测金融深化和城乡资金流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联系。这种联系对于城乡资金流动的影响有多大呢?是否可以通过金融深化来改善当前城乡资金流动的境况呢?如何发挥金融的作用,构建城乡资金的正常流动机制日益成为当前亟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存在着严重的二元结构,城乡金融发展极不均衡。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金融抑制现象,金融发展难以满足“三农”发展的需要,进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如何通过金融深化,发挥金融枢纽在城乡资金流动中的作用,消除妨碍农民收入水平和收入增长速度提高的金融抑制,这是摆在学术界和政府决策者面前亟需解决的重大现实难题。因此,金融深化对城乡资金流动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为了解决当前从农村流向城市的资金规模日趋扩大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选题名称:知识产权司法案例类型化研究

   二、成果形式:系列专著

三、简要说明:我国目前正积极推进案例指导制度。案例指导制度的基础性工作是案例的类型化研究,即对过往司法判决进行广泛的收集、整理,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和整合,对分散的案例素材进行提炼和加工,累积司法经验,尝试提出司法中的习惯做法,以期指导未来案件。在我国,司法案例的个案探讨多,对案件类群进行系统的类型化研究非常欠缺。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对司法判例的价值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看到司法案例对制度生成和演化的重要性;我国案例公开程度不足够,影响到资料的收集;该项工作非常繁琐和复杂。本人从事知识产权司法案例类型化的研究已有近4年时间,收集整理的知识产权判决文书约8000多个,并在研究生教学中广泛运用。还承担了一些单位的委托研究项目,如东莞市中级人民法院委托的《驰名商标的司法认定——基于案例类群研究报告》,深圳市商标协会委托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司法案例研究》,积累了全面开展这一工作的经验。之所以将司法案例类型化研究限定在知识产权是因为:(1)最高人民法院将知识产权司法判决文书上网作为判决公开的试点,这方面的资料具有全面系统收集的可能性;(2)知识产权的专业性很强,决定了这一领域的类型化研究具有更强的理论与实践价值;(3)知识产权在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决定了添补这一研究空白的必要性。本课题拟形成系列化的研究成果,分别就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著作权法、专利法、域名等方面的案例进行整理和研究。

 

一、选题名称:珠三角地区制造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驱动因素、效益与促进措施研究

二、成果形式:1)出版专著一部;(2)在国家基金委指定的重要期刊或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篇以上;(3)提供“珠三角地区制造企业执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驱动因素、效益与促进措施的研究报告一份。

三、简要说明:绿色供应链管理是指在传统供应链管理基础上更多地关注整个流程中资源利用率和对环境影响。自1996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会提出绿色供应链概念以来,绿色供应链管理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最为重要的范式之一。

自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但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质量、低效益、低产出"为特征的发展方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悬在珠三角地区制造业头上的三把利剑。珠三角地区制造业要摆目前的困境,就必须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而这一产业升级思路,与致力于打造"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理念不谋而合,珠三角地区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是降低本增效,打造资源节约型的"绿色供应链"

然而,目前珠三角地区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环境意识相对国外发达国家企业而言还很薄弱,大多数企业还停留在求生存或艰难维持发展阶段。在这种环境意识相对较低、资金相对紧张的情况下,企业不可能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给予应有的足够重视。而且,大多数绿色供应链管理需要企业前期的投资较大,而投资回收的期限却较长,因此很难在短时期见到经济效益;另外,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所带来的效益部分是隐性的,很难引起企业决策层的高度重视。基于这种事实和现状,识别珠三角地区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驱动因素与效益,并分析关键环节,有效地鼓励、引导和推动制造企业积极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课题需要在相关文献查阅的基础上,结合利益相关者、企业社会责任等相关理论,建立珠三角地区制造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驱动因素与效益研究框架,并通过案例研究与大规模问卷调查方式,识别出制造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关键驱动因素及验证绿色供应链管理效益,并提出相应的促进措施。

一、选题名称:SHIBOR利率衍生产品定价研究

二、成果形式: 1、三大索引论文2~3篇;

2、专著1册;

3、重要期刊论文10篇;

4、培养3名博士

三、简要说明:2005615我国推出了银行间债券市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场外衍生品——债券远期;200629接着又在我国诞生真正意义上的利率互换,当年试点就成交金额¥355亿。通过利率互换的报价,初步形成了我国人民币互换利率曲线。

随着2007年初SHIBOR的问世,其在利率衍生品交易定价中将发挥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也预示着我国利率衍生产品的研究必然蓬勃发展,新的SHIBOR衍生产品行将在世界范围涌现。

2006年下半年,香港已经出现人民币无本金交割利率互换、人民币无本金交割利率互换期权。香港财资市场公会于20061218推出人民币掉齐伸引利率,为市场提供了一个人民币无本金交割利率互换期权的浮动利率基准。这是我们研究SHIBOR利率衍生品的极好的借鉴。

 

 

一、选题名称:突破与创新:和谐广东与刑事司法改革研究

二、成果形式:系列论文、专著:《突破与创新:和谐广东与刑事司法改革研究》

三、简要说明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法制的文明与进步。在广东和谐社会的构建方面,刑事司法改革起到了关键性的保驾护航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广东本着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精神,在刑事司法改革方面既有理论上的大胆突破,又有司法体制方面的大胆创新,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值得推广和借鉴。

仅不完全枚举,广东率先进行试点、实验、突破、创新的刑事司法体制就有:少年刑事司法制度、社区矫正制度、刑事和解制度、恢复性司法制度、死刑判决控制制度、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等。在审判实务方面,广东的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审判、网络犯罪审判、流动人员犯罪审判,还有如许霆案等疑难复杂案件审判,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广东的刑事司法改革为国家的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制度变革作出了重大贡献、提供了宝贵经验。

本课题拟以和谐广东的法制建设为背景,通过研究和总结广东在刑事司法改革方面的突破和创新,展望广东刑事司法改革的未来。

 

 

一、选题名称:城市更新中不同利益主体的协调机制研究

二、成果形式:核心期刊或统计源刊物论文或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报告。

三、简要说明:

1、研究目标

关注当前城市更新中拆迁、置换出现的社会问题,开展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协调机制研究,建立产权所有者、使用者、政府、社会公众、发展商等不同主体基于各自价值判断的利益分析方法,为达到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定公共政策、协调城市开发等方面的对策。

研究的基本方法如下:结合案例调研和分析,开展各利益主体的动机和愿望分析,进一步归纳其价值判断和现实选择,在相关性分析以及政策背景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协调机制的研究,在公共政策制定、公共参与、开发控制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操作性建议。

2、研究内容要求

1) “城市更新”相关研究的综述与分析:

① 相关学科研究的综述与分析;

② 学科交叉的方法分析;

2)城市更新的个案研究

3)核心问题的深入分析和论证;

4)城市更新中的利益协调机制对策研究;

 

 

一、课题名称:基于缩小贫富差距需求的广东省农村金融体系与发展模式研究

二、成果形式:课题报告(包括分报告和主报告)

三、简要说明: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缩小城乡贫富差距,让所有人尤其是落后地区的农村居民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是党和政府的重要任务和头等课题,这也是当前广东省委、省政府关注的焦点。就广东来讲,虽然经济总量自1985年至今连续居全国第一,但区域之间收入差距很大,2005年,山区县地区生产总值增幅为12.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13.8%和珠江三角洲的15.8%2006年粤东、粤西、粤北山区人均GDP只占珠三角的1/4。且城乡不协调、区域不平衡有进一步加大趋势。目前全省尚有2000多万贫困人口,约占9000多万总人口的四分之一,2006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3.15倍。广东省山区县经济长期落后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其中金融约束是一个重要方面,因为作为经济“核心”的农村金融体系承担着农村资源配置的主渠道作用。本课题拟研究分析广东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制约因素,提出适应广东农村经济发展实际需求,有利于缩小城乡贫富差距的金融体系和发展模式,为广东率先进行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协调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提供重要决策参考。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课题名称:当代中国伦理变迁与学校德育改革

二、成果形式:学术论文、研究报告、专著

三、简要说明:

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关键期,伦理变迁深刻影响着学校德育改革。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主动应对伦理变迁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探究适应社会发展形势、满足个体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德育模式,是当今教育研究需要直面的重大现实课题。对于处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地区来说,开展此类课题的研究,则尤显必要和迫切。

本课题须立足于伦理变迁与学校德育改革之间关系的认识,融合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深入探讨当代中国伦理变迁下的学校德育改革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伦理变迁与学校德育改革的关系研究;(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伦理变迁及其德育影响研究;(3)当代中国伦理变迁与学校德育价值转向研究;(4)当代中小学德育改革的道德环境研究;(5)当代中小学生作为道德主体的发展状况研究;(6)当代中小学德育改革的目标、模式和策略研究。

 

 

一、选题名称: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与经济治理的机制研究—— 一般理论以及基于珠三角的经验研究

二、成果形式:

1)系列研究论文(中期成果);

2)专著(最终成果)

三、简要说明:经济需要治理。长期以来,经济学坚持的一个教条是,通过明细产权,设计合理引导个人自利行为的制度,就可以取得良好的经济绩效。因此,经济治理机制常常被狭隘地视为政府主导的正式制度安排。但是最近二十近年来,经济学和经济学家日益认识到,仅仅依赖于政府设计可行实施机制的经济治理方式往往问题重重。这当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人们的行为不仅受正式制度的约束,也受非正式制度的约束,而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可以相得益彰也可以相互冲突,从而经济的绩效就并不仅仅取决于正式制度;人们的行为也不完全受自利动机支配,他们常常会考虑社区的文化和群体的规范来选择自己的行动,并且确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基于纯粹自利偏好设计的政策其效果适得其反;经济的治理不但应考虑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也需要考虑社区的作用,因为社区正是政府和市场两极之间的地带。因此,深入研究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如何互动,探索两类不同制度之间如何产生互补和挤出的效应,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可行的经济治理机制,是一个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的课题。

我国的改革和经济转轨过程,也是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互动演进的过程。这一过程为研究上述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本课题要求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尤其是结合珠江三角洲的具体问题和案例(具体问题和案例可来自劳动雇佣、商业活动、城市拆迁、土地产权、城管执法……等诸多存在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冲突的领域,选择多少个问题进行研究可视研究难度而定),展开经验研究,从具体问题分析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互动效应及其后果,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一般理论。课题应尽量结合演化社会科学理论、行为经济学、制度经济分析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展开研究。理论部分的研究应得到一般的分析框架和结论,并尽量通过数学模型和计算机仿真模型进行逻辑验证;经验研究部分既要验证或反映一般理论,也要针对所选择的具体问题(或个案)提出治理的建设性对策建议,对珠三角的经济治理和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一、选题名称:张九龄《曲江集》编年校注集评及研究

二、成果形式:文献整理及研究专著

三、简要论证:《曲江集》是享盛唐开元贤相、“岭南第一流人物”之誉的广东曲江张九龄的诗文集。《曲江集》自明代邱手抄于馆阁,成化九年留刻韶州,是为存世之祖本。《曲江集》后经多次翻刻,现知有全集二十卷本十四种,全集十二卷本十七种,诗赋集本六种,诗文选集本二种,共三十九种版本。虽版本从多,然其间讹、脱、衍、倒、误收之处颇多。

目前《曲江集》整理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与本课题的基本设计如下。

1.《曲江集》几经翻刻,目前还没有一本经过全面校勘和全部注释的版本。清代温汝适批校《张曲江集》(《广东丛书》第一集),用约七种版本;近人刘思翰校注《曲江集》在温本的基础上据《文苑英华》重校,并以《古诗纪》和《全唐诗》参校。1919年,王国维只以“南林蒋氏藏明刊本张文献公集十二卷”校《四部丛刊》本《唐丞相曲江张先生文集》。《曲江集》的注释,目前只见刘思翰校注《曲江集》和陈贻主编《增订补注〈全唐诗〉》中的张九龄诗部分,二者都只注释诗而未注释文章。

本课题将在刘思翰校注《曲江集》和陈贻主编《增订补注〈全唐诗〉》中的张九龄诗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完善《曲江集》全部诗歌的注释水平,增加并完成《曲江集》文章的注释工作。

本课题已完成《〈曲江集〉版本源流考》一文,计划以成化九年韶州刻本为底本,以十三种全集二十卷本和十七种全集十二卷本相比校,参校六种诗赋集本、二种诗文选集本和《文苑英华》本,尽可能减少和改变《曲江集》中讹、脱、衍、倒、误收的情况。

2.《曲江集》诗文编年有待进一步完善。何格恩《张曲江诗文事迹考》、顾建国《张九龄年谱》、熊飞《张九龄年谱新编》曾做过诗文编年的部分工作,然仍有可商榷之处。

本课题计划在先生编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曲江集》的诗文编年考订工作。

3.《曲江集》目前没有“集评”。本课题将从历代诗话和诗歌选评中广收有关曲江诗的评点,附录于校注之后,以反映历代对于《曲江集》接受与评价的基本情况。

4.张九龄目前已成为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顾建国有专著《张九龄研究》着力探讨张九龄的文学成就;学界多以单篇论文的形式分别从盛唐政治、经济、诗歌方面研究《曲江集》,然研究尚欠全面和深入。本课题拟在《曲江集》编年校注集评的基础上,将张九龄置于初盛两唐之交的文化生态语境之中,以长篇论文为“前言”,将张九龄对唐代文学与社会文化的贡献作一尽可能全面客观、深入细致的考察和评价。

本课题的最终成果拟为著作,课题结项时,将为学界提供一本经过全面校勘、全部注释、有编年、有集评的《曲江集》,并对张九龄的文化贡献与《曲江集》的文献价值进行客观的评价,从而从文献与文学的共同研究中推进岭南文学与文化、唐代文学与文化的研究进展。

 

 

一、课题名称:当代青少年的精神信仰及对其发展的影响:中美两国的比较研究

二、成果形式: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发表研究报告和论文9-12篇,其中至少有1篇在国外用英文发表。

三、简要说明:精神信仰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最主要动力,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而言,精神信仰的作用更为巨大。然而,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我国青少年面临着信仰缺失与精神失落的严峻问题,因此,对青少年精神信仰问题的研究尤为重要和迫切。

美国与中国在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价值观和精神信仰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国青少年的信仰取向和行为方式。因此,比较中美两国青少年的精神信仰,对我国青少年精神信仰的培养、塑造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该课题希望通过研究实现以下主要目标:(1)通过中美间的比较研究,确定青少年精神信仰的结构及开发测评精神信仰的工具,并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青少年的精神信仰状况及差异特征。(2)从心理和行为的积极发展及消极方面分别探讨精神信仰对青少年的影响。(3)从家庭、学校、社会及个体四个方面探讨影响精神信仰的因素,并采用结构方程建模的方法探讨其影响机制。(4)提出培养青少年精神信仰的教育和社会政策建议。

 

 

一、选题名称:世界华语电影诗学

二、成果形式:8-10篇论文及专著一部(约25万字)

三、简要说明:

随着华语电影在世界范围内的增多与影响的日益广泛,许多影片以视觉形象再造“中国图影”。本课题从跨文化、跨学科的角度,研究产业化、信息化、跨国家与民族条件下的世界华语电影的文化内涵与诗学建构。

所谓“华语电影”,它既与传统“中国电影”的内涵重合,但更多的是延伸与发展。地域范围不仅仅限于大陆、台湾和香港地区,还涵盖了海外制作的中文电影。对于电影所运用的语言,不止是停留在技术层面,更多的超越了国界、疆域和政治的界限,在全球化背景下,以新视野、新方法和新格局,对华语电影的历史根源、文化脉络、美学旨趣以及工业结构,进行诗学意义上的研究和探讨。

本课题将世界华语电影放置于文艺文化的框架中,进行深入系统的美学、文化学以及产业学的科际整合,探讨世界华语电影的诗学特色,世界华语电影生产、消费与流通的诸多问题。走出西方大众传媒理论话语霸权阴影,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华语电影诗学体系,探索具有科学方法与意义的视听批评与理论,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本课题将世界华语电影文本置于市场经济和大工业化生产方式的背景下,力求通过对文本的细致分析,把握生动丰富的华语电影类型、形象构建以及诗学创新。用文艺理论与批评以及文化研究的相关方法,诸如文本细读法、意识形态理论、性别诗学、消费理论和产业理论等,在开放的视野中,探讨世界华语电影在文化产业格局中的生存状态,总结电影类型特色、视觉审美诗学以及文化理论建构等诸多理论问题,总结并建构世界华语电影的诗学理论与话语范畴,以期和世界电影文化进行双向对话与交流。

 

 

一、选题名称:中小股东权益保护体系研究——基于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结合的视角

二、成果形式:系列论文和研究报告

三、简要说明: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资本市场取得了重大成就。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进一步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但如何实现资本市场的又好又快发展,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其中一个突出问题是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现象相当普遍和突出,中小股东权益保护机制很不完善。国际经验表明,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根本,在于有效保护中小股东权益。因此,研究中小股东权益保护问题,对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重大现实意义。
  现有研究基本都是从完善立法和强化司法的角度开展,从公司内部治理角度的研究不多,将公司内部治理与法律保护这种外部治理有机结合起来的研究则更为鲜见。本项目将涉及经济学、金融学、法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

四、研究目标:

分别从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以及这两方面有机统一的角度,研究中小股东权益保护,旨在构建一个多维的中小股东权益保护体系,以期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

 

 

一、课题名称广东创业环境与政策有效性评估

二、成果形式系列论文和研究报告

三、简要说明 创业是经济发展的活力之源,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全世界都在奋力推进与高新技术结合的创业活动,以此来推动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优化。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以最富活力地区政策促进了创业企业的大量涌现,但是目前面临产业升级的考验,进一步寻找创业动力,促进高新技术与创业活动的结合,是推进广东产业升级和社会结构优化的便捷路径。虽然CEM评估的结果是“广东省创业环境在全国名列前茅”,但省内发展极不均衡,创业主要集中在深圳特区以及珠三角几个城市,而长三角、山东的创业环境迅速改善,正在后来居上。由此,优化广东省创业迫在眉睫,而破解的关键在于有针对性建立对广东省的创业环境与政策评估体系并给出评估结果。

全球创业观察(GEM)及其子系统-中国创业观察(CEM)已经形成了一套创业环境评估方案,近几年在中国开展了调查,但该方案面向世界各国家,且已持续多年,对广东来说有着极大的不适应性,一些城市调查的结果发现比较脱离实际,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建立评估体系。本课题需要完成如下任务①借鉴国际上创业环境评估的理论与方法,结合中国文化背景、管理体制和发展阶段、技术趋势及创业活动的基本走向,开发广东省创业环境评估系统(含指标体系、软件系统)。②运用评价系统对广东省各地市的创业环境进行评估,提供《各地市的创业环境评估报告》和《广东创业环境总体评估报告》。③对比强弱指标,分析评估结果背后的政策诱因,运用统计工具解析评估指标与各项政策的相关关系,提出完善政策体系的建议,提交《广东省创业政策系统分析报告》。

本课题要求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法学、计算机等专业联合攻关,吸收省级学会开展工作,并需有省、市政府部门加入。课题应在3年内完成。

 

 

一、课题名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法治精神研究

二、成果形式:专著 (字数:25万)

三、简要说明: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弘扬法治精神”和“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命题,这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方面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法治精神的关系,是当前学术界面临的重大理论课题。

和谐社会与法治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法治精神所推崇的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法治精神所维系的秩序是和谐社会形成的重要标志,法治精神所追求的人权保护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法治精神所追求的价值与效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远大目标。法治精神既是和谐社会的必备要素,又对和谐社会的形成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本课题试图通过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法治精神内在关系的全面深入研究,探讨和谐社会与法治精神的内涵与价值、共性与规律、形成与发展,辨析并论证两者之间的依存性、统一性与互动性,揭示法治精神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分析法治精神的现状与缺乏的原因,并就如何弘扬法治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具体的措施和方案。

 

 

一、选题名称:构建广东省“学校、社区、家庭”青少年体育联动模式的研究

二、成果的形式研究报告

三、简要说明200757,中共中央国务院针对目前青少年体质下降、体育锻炼时间严重不足等问题,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意见》指出:“近期体质健康监测表明,青少年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这些问题如不切实加以解决,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影响我国人才培养质量,乃至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青少年体质问题再次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

近些年,针对青少年体育工作,广东省相关职能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对学校体育改革给予了大力的支持,试图通过学校体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习惯,增强青少年的体质。然而多年的实践证明,单纯依靠学校的力量很难改变目前的现状。青少年一年之中有近半年的时间(包括寒暑假、节假日)不在学校,然而人们却忽略了家庭、社区体育对青少年的影响。如何充分发挥社区、家庭体育的优势,弥补学校体育锻炼时间有限、不能满足学生个体体育需求等缺憾,构建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将成为今后研究的焦点。本课题拟在调查广东省青少年体质现状的基础上,以12个社区为实验研究对象,从学校、社区、家庭联合、互动的角度,重点研究如何借助三方的聚合力量,创造良好的运动环境与氛围,真正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探讨可操作性的、行之有效的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方法与模式。为构建广东省青少年体育网络工作提供参考意见,为提高我省青少年体质献计献策。

 

一、选题名称:广州农村专业镇国际化建设发展研究

二、成果形式:论文、研究报告

三、简要说明:1.农村与专业镇建设发展。农村建设发展事关我国现代化和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专业镇是我国农村的最基层的行政区域,是发达农村的代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模式,是一般乡镇、中心镇建设发展的高级形态。它是构建完整主导产业群体系、实施产业经济、地域城乡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和谐社会建设等诸领域协调发展的建制镇,是我过国农村独特的发展模式。

2.广州的农村与专业镇建设发展。广州2007年共有34个农村乡镇,其中3个是专业镇,但具有影响力和国际著名度的只有花都区狮岭皮具专业镇一个。相比佛山市、东莞市、中山市三个城市,广州农村发展是落后的,或者是不发达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广州农村专业镇发展不够,而佛山、东莞、中山等三市的专业镇发展很成熟,数量多规模大。

3.专业镇建设发展与国际化。专业镇显著特点和标志是构建主导产业群体系。主导产业是区域专门化产业,是国内和国际社会劳动分工(地域分工、部门分工)的体现,是区域经济发展处于支配地位的产业。主导产业群体系是由主导产业、配套产业和服务产业组成,其中专业市场、会展业、物流业、现代服务业等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成熟的特征,也是国际化的重要体现。根据广东省专业镇建设经验,专业镇主导产业群的总产值一般超过10亿元以上。因此,专业镇主导产业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能力和影响力参与国际化分工,是专业镇国际化的体现。或者说,专业镇建设发展国际化就是做强做大主导产业群体系。

4.经济国际化的评价。长期以来,有关经济国际化的评价存在不同的观点。但总体上说,认为经济国际化给世界经济带来新的发展和繁荣是主流的观点。认为它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从中国城市和农村发展现实分析,经济国际化程度越高,其发展速度越快,水平也越高。因此,广州农村要迅速赶上广州城区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实现广州城乡协调发展,城乡共享发展的成果,选择专业镇建设国际化模式是最有效的途径。

 

一、课题名称:中国加入《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问题研究

二、课题形式:著作、系列论文、研究报告

三、简要说明:(一)本课题的选题意义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以下简称公约)是联合国人权宪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公约的制定对战后世界人权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了公约,并以此作为本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的最低标准。截至20084月,已经有161个国家批准或加入该公约。世界大国均已加入该公约。我国政府于199810月已签署该公约,现正在等待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批准。中国政府如何批准、批准后如何实施等问题,中央正在认真研究,国际社会也十分关注。这是我们在人权建设方面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本课题研究价值

我国政府对批准加入《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公约》十分重视,国际社会对此也十分关注,本课题的研究将涉及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我们在立法上还有哪些问题和该公约不相符合,其中哪些问题可以在今后几年内通过立法完善。(2)我们在批准该公约的时候可以做出哪些解释和保留。通过对各国的比较研究做出我们的选择。(3)研究批准该公约后需要履行的报告制度,在人权委员会升格为理事会之后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通过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提出我们的应对措施。(4)批准加入的时机选择,做出利弊评估。

这些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第一,具有国际意义。2008年正逢《世界人权宣言》通过60周年,《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正式生效也已有32年,它们对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产生了广泛与深远的影响。我们通过对公约的历史研究与反思,可以总结出公约在全球人权保障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由此可以结合全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探索公约在未来全球人权保障中的功能与贡献,以更好地、更充分地发挥公约的内在价值。

第二,具有改革开放纪念意义。2008年也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我国签署该公约以后,我国人民思想解放、锐意进取,党和国家领导人民不仅在经济领域,同时在政治文化等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贡献。在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领域,广大人民所享有的权利已今非昔比,而且内容及主体正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尤其在2004年“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已经作为宪法的原则性条款正式写入宪法,这表明我国的人权保障正在朝法治化建设方向稳步迈进。在此背景下,我们进一步深化对我国加入公约的研究,无疑将为我国的人权法治建设提供新的动力与资源。

第三,具有人权理论的发展意义。对加入公约进行研究可以更为全面推动我国的人权理论研究,从而推进我国的人权法治建设。我国于2001年已经批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事实证明经社文公约的批准对我国人权理论的研究与人权保障的制度建设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我们进一步深化对我国加入《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研究,必定会对全面推进人权理论的研究与人权保障的制度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将极大激发我们在人权领域实践科学发展观并实现其以人为本的精髓,推进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

第四,具有广东地方特色。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在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中取得了迅猛发展与长足进步。这不仅仅在经济方面已取得显著成就,在人权保障领域也成绩斐然。广州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作为全国第一个省级人权研究基地,表明广东学界的人权研究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我们有理由相信,广东将为未来中国的人权研究与人权保障的法治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课题名称:汉译英文小说叙述文体研究——以晚清至民初时期英文小说汉译为中心

二、成果形式:阶段性成果:论文;最终成果:专著

三、简要介绍:本课题旨在研究晚清至民初时期英文小说汉译本中的叙述与文体问题。晚清以降,英文小说汉译本大量涌现。如何将叙述学和文体学的文本分析方法引入小说翻译史研究,并把文本分析与文本外因素的探讨结合起来,是一个有意义的选题。关注历史文化语境与文类规约对小说翻译活动的影响,是本项目的重要思路。具体而言,将叙述学超出语言层面的结构分析,与文体学注重遣词造句的探索结合起来,使文本分析更为全面,也使研究层次更加丰富。重视作者、译者、读者、历史、典制、名物、文体、规约等信息,是该课题的研究焦点。突破对小说翻译进行文内叙述、文体分析的局限,是这项研究的努力向度。从翻译现象反思文化差异与心理变化,也是当今国内外文学研究和文化交流的热点话题。

 

 

一、选题名称:区域一体化新理论与深化粤港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

二、成果形式系列论文,研究报告

三、简要说明:进入新世纪,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继续向纵深发展,区域一体化理论也不断创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次区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促进区域经济繁荣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有必要对区域一体化理论创新成分进行系统总结和提炼,并用以解决粤港澳区域进一步合作问题。

次区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毗连的城市或地区,充分发挥经济发展方向的同一性、产业结构互补性的特点,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加速产业的整合与重组,实行地区经济深度融合,从而以整体优势参与对外竞争。一般来讲,地区经济深度融合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实现区域内优势互补,跨界资源的联合开发和利用,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政策上的合作与协调等。在地区经济深度融合思想的指导下,要求区际间存在高度的协调性和整合度,区域政府应把重点放在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基础设施上,鼓励企业组成跨行政区企业集团或企业联合体,推动资源、生产要素在地区间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消减地区间、行业间、所有制间经贸发展和企业联合的障碍。

中国次区域经济一体化最急迫解决的问题是粤港澳三地问题。粤港澳以地缘、人缘关系为背景,以优势互补为基础,以投资贸易为主体的区域经济合作,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广东大量引进香港及国外的资本、技术、信息、人才和行之有效的社会经济和企业管理经验,不仅有力地促进广东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且对中国内地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广东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港澳最大的生产加工基地和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对于增强港澳地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保持港澳平稳过渡和繁荣稳定起了重要的作用。

 

一、选题名称: 史图博与《海南岛民族志》研究

二、成果形式: 专著

三、简要说明:  德国人类学家史图博曾于19311932年两次进入海南黎族地区,对黎族文化进行全方位的调研,著有《海南岛民族志》。此前国内外对黎族并无系统研究,零星介绍仅见于历朝历代的“疏奏”及野史记载,故史图博著作的系统性和开创性是值得重视的。事实上,他的著作对此后的黎族文化研究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我们对史图博及其学说特别是他的黎族文化调查的研究是很不充分的。所以展开对史图博田野调查的再调查,收集第一手的黎族历史、文化资料,并对之作深入、全面的研究,有助于廓清海南岛的黎族在华南文化链条上的朦胧面貌,并且可从多元角度审视黎族文化,使之较为准确、翔实的论证黎族文化演进的历史进程,对史图博著述所提供的事实与结论,进行全面的辨析与证伪。对这部在民族学研究中历来备受争议的著作,进行实事求是的清理。另外,只有通过调研,进行比史图博当年更为详细的实地调查,才能对黎族文化进行最后的抢救——现代化的浪潮已经并将彻底冲击且改变黎族的古旧生态和民族学特征。当年史图博就惊呼:“活跃的南方超过了保守的北方,海南岛很快就要逼近巨大的迅速的文明化运动。在没有全部失去尚可窥视其原始状态之前,今天必须写下这些东西,因为这是最后的时机了。”这个“最后的时机”距今也已经70多年,海南岛黎族文化正濒临最后的“最后”。无论是认同或批判史图博的学说,抢救式调查是我们的最后时机。这个时机转瞬即逝。将之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来研究,具有重大的民族学意义与价值。

 

 

 

一、选题名称:岭南乐器制作史考察与研究

二、成果形式:1、撰写相关的专题论文;

2、拟撰写《岭南乐器制作史》专著;

3、建成本课题多媒体应用资源库(供教学科研用);

4、补充丰富《岭南音乐常用乐器学习网站》资源;

5、各项资源直接用于音乐学科与乐器修造专业等教学以及进一步的研究。

、简要说明岭南音乐文化的是我国地域性特色音乐文化中的一支奇葩。作为音乐文化的物化物质基础-----乐器以及乐器制作,则是随着广州建城两千多年的历史以及周边地区漫长的乐器制作史而不断发展,并历来受到众多音乐学者的关注,但一直以来相关的研究资料比较缺乏,特别是居于客观立场的第一手资料更是凤毛麟角。因此开展实地调查并意图对此进行深入细致的资料收集和研究,将对岭南乐器学的学科建设、岭南地区乐器业界及传统乐种、器乐文化的学科建设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较长远的历史意义。

本课题考察与研究的主体,将着重考察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地区乐器活动中的乐器制作部分及该部分与“岭南各时期音乐活动”及其他同时存在的音乐形态之间的关系。由于“乐器”作为岭南音乐的重要静态物化载体和制作实现场域,它内部所包涵的乐器与音乐文化和重要音声形式——乐器,是岭南汉民系三大乐种与各种音乐活动的传统发生媒介,因而能够反映岭南地区民众对待本土乐器本体与音乐文化的态度和观念,其实施者和受众的参与过程及操作模式,也从不同角度体现了本土乐器与音乐文化的起源、传播和变迁。我们将希望实地调查的进行,能在一定程度上较为客观准确地理解这一音乐事象。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拟通过课堂理论教学与学科基础研究方法紧密结合的方式,帮助我们从微观个案研究出发,建立乐器工艺学科研究的宏观视角。另外,通过对田野考察中所收集素材的管理、应用,将有力促进本专业方向教学科研资源库的建设,以适应当前教学资源数字化的教育发展趋势,最终实现为所有涉及该领域的学科提供教学与科研的支持。

本项目完成后,将较全面地补充岭南印尼乐文化在乐器制作史上的空白,为岭南音乐的研究以及各学科的应用,以及乐器制作工艺与音乐学科等专业的教学与研究,为建设广东文化大省与我国在岭南音乐的研究做出贡献。

 

 

一、选题名称: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的历史与经验研究

二、成果形式:学术论文若干篇,学术专著1部。

三、简要说明: 创办经济特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亲自倡导下,党中央国务院为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的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1980年正式成立以来,深圳经济特区取得了巨大成就,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史上的罕见奇迹,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现历史性变革和取得伟大成就的一个精彩缩影和生动反映,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方针政策带来的伟大成就的一个生动反映,也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一个有力印证。温家宝总理说过:“深圳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经济特区之一,也是办得最好、影响最大的一个特区。”“深圳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以及对全国作出的贡献,都是巨大的、惊人的,确实值得大书特书。”“深圳特区是全国的一面旗帜。深圳发展的历史和经验,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如俄罗斯、印度、朝鲜、韩国和越南等许多国家都在学习、模仿深圳经济特区的经验和做法。“深圳奇迹”背后的成功经验和因素是什么?值得我们深究和探讨。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2010年是我国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因此,认真回顾和总结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历史和经验,无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选题名称:香港政党政治发展与特区政府管治能力研究

二、简要说明: 香港回归后,其政治生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路“政党”在香港十分活跃。与这种状况呈现背离的是香港“政党”的窘境:其缺乏相应的法律地位——所有“政党”、政团均以公司名义注册,中央政府也从未在正式场合称谓过这些所谓的“政党”。由此可见,香港 “政党”的政治地位并没有得到中央政府的肯定。

从政党功能的角度看,香港“政党”由于制度性规定而不能通过选举进入行政权力系统,政党功能无法实现,但在立法会和区议会的选举中,香港“政党”整合民意的作用却显而易见。香港的行政权力不对香港“政党”开放虽在一定程度上对香港政党的发展具有某种限制性作用,但“九七”香港回归后,其依据《基本法》的规定所出现的政治发展却使香港的不同“政党”可以通过立法会部分议员的选举产生而问鼎立法权。显然,立法权力的部分开放性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香港政党政治的发展。

“九七”之后的香港政治实践显示,香港政治架构中两种主要权力关系发生失衡:行政主导出现弱化,立法权力增强。《基本法》中关于行政与立法关系“相互配合,互相制约”规定由于两者关系的失衡而使两者配合不足,制衡有余,原本制度设计中的行政主导效力没有充分显现。香港“政党”在这种行政与立法关系的失衡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产生的一个严重结果就是特区政府的管治能力严重削弱。,也使香港的管治问题面临更大的压力。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如何有效解决政党政治发展与加强政府管治能力之间的关系的问题显得特别突出。

香港地区“政党”政治的发展问题是一个在单一制国家内,通过实行一种特殊政策实现国家统一而出现的区域性的特殊政治现象,虽然它不具有普遍性,但这种政治现象对于实行 “一国两制”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地区管治问题和香港社会的政治稳定具有重大影响。民主政治的核心是政党政治,中央政府也明确承诺在香港地区依据“一国两制”精神,以认同差异的态度来发展民主政治,因此,开展香港政党政治发展与特区政府管治能力的课题研究刻不容缓。这对于落实“一国两制”政策而言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理论问题和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现实问题。

 

 

一、选题名称:传媒创新与广东区域均衡发展的关联研究

二、成果形式:本项研究采取创新团队合作的组织方式,以系列研究报告或专著(系列论文)作为最终成果。研究水平应当体现当前国内发展研究和媒介研究的先进性,体现我国我省特有的问题意识、比较严谨的方法论,并使研究成果在客观的科学的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对于地方政府科学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简要说明:早在半个多世纪前,联合国就开始关注区域发展进程中,各地在经济、社会及文化诸方面日渐形成的巨大差距,并指出:各地域对传媒创新观念认知程度上的自觉与否,以及这些地区在实践层面上的实效差异,是导致这种不平衡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尽管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开始意识到,传媒科技在促进区域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但由于各国各地区在传媒创新实施效果上存在着优劣之差,至今仍无法完全解决传媒创新瓶颈和内部区域发展的不平衡这一难题。

新的传播媒介在推动社会综合发展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发展世人有目共睹,它与珠三角地域的传媒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珠三角地域的发展和粤东粤西地区的发展差距渐大,已成为广东地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和谐及可持续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本课题要求展开对传媒科技、传媒创新的功能、机制、效果与粤东粤西两地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内在关联研究,采取科学的方法研究各项传媒科技在典型区域的普及发展水平、各个区域的受众对于传媒科技的使用水平、各个区域的受众的信息的偏好差异、新旧传媒的的融合、传媒与人际交往的关联性以及造成的社会文化效应、在促进区域发展过程中,传媒创新的作用等等。

 

 

一、题名称:粤东乡土建筑与客家文化生态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以围龙屋为重点

二、成果形式:专著或论文集

三、简要说明:客家传统乡土建筑是近三十年来客家研究学术界的热门课题之一。厦门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市博物馆、赣南师范学院等许多单位的学者们,经过多年的努力,通过历史层面的剖析、文化层面的分析、计量化的实测,在建筑史和客家文化研究领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在粤东围龙屋、闽西土楼、赣南围屋等颇具特色的大规模客家传统乡土建筑中,具有“大家风范”的围龙屋是客家历史与文化最典型的代表。这种大建筑群现象必须与大的历史事件、户籍、赋役、军政、祭祀、信仰、基层行政等制度,以及生态、环境、区域开发等结合起来,才能够得到深入的解释,这就意味着必须将围龙屋建筑置于特定区域的社会场景与历史脉络中,而历史人类学对资料的认知与解释模式及其区域性研究的取向,则有助于实现这一目的。首先,历史人类学强调在充分搜集、利用图书馆、档案馆等公藏机构文献的同时,通过扎实的田野工作搜集广泛散存于乡间的族谱、碑刻、契约、口碑等多种资料。其次,文本脱离具体的语境后会丧失大量原有的信息,一般学者到民间搜集文献通常只注意将文本搜集并带回,而历史人类学有自己独特的办法保留民间文献既有的存在系统。第三,历史人类学注重阅读文献的现场感,强调在历史现场解读文献的重要意义。以上所述指明了一条使带有总体史趋向的以客家围龙屋为对象的区域社会史研究成为可能的途径,是客家乡土建筑研究和客家研究走向深入的重要方向。因此,本院2008年重大招标课题即定位于此。

以粤、闽、赣交界地区为中心的客家腹心地区宋明以后开始崛起,清代民国时期更是政治文化超越周边地区的重要时期,客家族群意识逐渐形成和发展,并不断加强,客家文化特色得以彰显。本院学术委员会希望本课题以粤东客家围龙屋为研究对象,以具体的乡村为个案,组织历史学、人类学、建筑学、民俗学、地理学、哲学等学科的学者,以上述历史人类学的研究理路来探讨以下问题:1)客家围龙屋的分布区域、数量和存废状况;2)每一个案具体地点的乡土建筑尤其是围龙屋的发展历程;3)这些地方的围龙屋建筑与人口、宗族发展、资源环境、当地开发、华侨等的关系;4)在围龙屋建筑史背景下地方社会的重新整合与社区的型构;5)在实施“文化梅州”发展战略、打造国家级旅游城市背景下如何利用和保护围龙屋这一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期待此课题的研究在客家研究领域以及整个社会史研究领域,不仅在研究方法、研究思路有明显进展,更希望在研究材料上有新的突破,从而使整个研究在深度上超越既有研究。

 

                       

一、选题名称:法治、国家建设和民间正义:和谐社会语境下的乡村调解组织研究

二、成果形式:

1)研究报告:一份。提交政府部门决策参考

2)研究论文:25篇。在高质量刊物发表

3)研究专著:1部。对新时期的基层调解组织进行系统学术研究。

三、简要说明:

1、选题背景:调解是诉讼方式以外,用来解决纠纷的一种重要方式,具体来讲,是指双方当事人在第三者介入的情况下通过合意的方式来解决纠纷。这一方式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为息讼止争、排解纠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民国以前,基层的调解活动主要由宗族、乡约、行会等民间组织主导,国家干预有限,民间性较为突出。进入民国以后,随着国家权力深入乡村,新型的基层国家政权和意识形态话语对调解这一具有高度自治性和民间性的解决纠纷的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调解组织逐渐成为近代国家建设(nation-state building)的重要组成部分,结果是民间性弱化,官僚性加强。

上世纪中叶,随着《人民调解委员会暂行组织通则》(1954)的颁布和施行,这一趋势得以加强。历史步入新世纪,中国社会的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在法治的语境下,法院等国家司法机构的建设不断被强化,司法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以司法部《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2002)的颁布和实施为标志,乡村两级调解委员会的功能和作用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语境下被国家进一步强调和重视。与此相对应,一些民间性的乡村组织如宗族、民间宗教团体和行业协会等得以复兴或创设,并在纠纷处理等乡村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研究内容:本课题以粤东地区澄海(属汕头市)、饶平(属潮州市)、揭东(属揭阳市)三县、区的乡(镇)村调解组织为研究对象,在以下三方面展开探讨:

 1)基层调解员阶层属性研究。主要对基层调解员(包括乡镇司法助理员)的职业和家庭背景、知识结构、收入等的定量、定性研究,剖析这一群体的阶层属性;

2)调解方法的探讨。主要关注调解员是如何在国家法律、政策,和地方利益、地方习惯之间作出抉择,分析调解的国家性和民间性。

3)调解组织和其他组织关系探讨。这些组织包括了县(区)人民法院、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乡(镇)村两级党组织,以及宗族、民间宗教团体和行业协会等纯民间组织。

 

关闭